自贸资讯丨砥砺奋进70年,德宏逐梦开新篇!

新闻动态 / 2023-09-21
点击量:0
来源: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640

9月20日上午,“砥砺奋进70年·德宏逐梦开新篇”——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在海埂会堂召开,相关负责人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1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总人口132.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45.9%,是团结和睦的大家庭,是和谐美丽的地方、对外开放的前沿、强边固防的先锋。70年来,德宏人民感恩奋进、踔厉奋发,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1

牢记党的关心关怀

衷心感党恩、永远听党话、坚定跟党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云南省委派出民族工作队到德宏指导帮助,提出景颇族、傈僳族、德昂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案,得到党中央批准实施,成为全国民族地区“直接过渡”政策的诞生地。改革开放以来,德宏作为祖国西南边疆地区、南向印度洋最前沿,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中得到快速发展。近年来,德宏组织开展“千堂党课下基层”、“基层大宣讲”等活动,采取“五用五化”、农村“小喇叭”等形式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学习实践,筑牢德宏边疆忠诚于党的鲜明政治品格,全州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

2

矢志不渝谋发展

建成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边疆

德宏州成立以来,大兴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基础设施从公路乡乡通、村村通,到实现环州公路高等级化;电力从3千伏输电线发展到500千伏输电线,成为全省首个、全国第二个农村电气化州(市);以被誉为“亚洲第一拦沙坝”的盈江浑水沟治泥石流大坝、瑞丽江大盈江防洪工程、龙江水库等为代表的水利工程相继建成。

进入新时代,德宏迈上发展快车道,2015年,德宏第一条高速通车,路网、航空网、能源保障网、水网、互联网“五网”建设随之全面加速发力,在全省边境州(市)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如今全州公路总里程10037公里、农村公路8336公里、建制村公路通畅率100%;德宏成为全省首个拥有民用运输机场和通用机场的州(市),芒市国际机场吞吐量位列全省前列;大瑞铁路加快建设,“铁路梦”正在变为现实;水库109座,电站160座,累计外送电力1204亿千瓦时。德宏正成为中缅输油气管道、中缅铁路、公路、航空、电力、通讯等综合立体国际大通道的重要门户枢纽。

产业方面,德宏率先在粮食、蔗糖、电力、边贸等取得突破、不断发展,形成今天农业、工业、旅游业、外贸和进出口加工等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连续22年成为全省唯一粮食净调出州(市),农产品销量位居滇品入沪第一,以鲜食玉米、冬早蔬菜等为代表的冬农产品90%以上远销东部地区,贡米、咖啡、坚果、蓝莓、柠檬、茶叶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不断增强;蔗糖全链条发展走在全省前列,纺织服装全产业链聚集发展,电冶、建材、食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加快壮大;珠宝红木、边关文化、免税购物、观鸟体验、民俗风情、特色小吃、康体养生等成为德宏旅游的靓丽名片。开展“当面见企业”等优化营商环境,中粮、国家能投等大型央企、民企、头部企业、500强企业纷纷入驻,市场主体发展到17.62万户。

2

3

开边境贸易之先河

成为中缅经济走廊门户枢纽

1952年,畹町获准新中国首批国家一类口岸,探索开展边境小额贸易。改革开放初期,德宏就全境开放为“边境贸易区”,率先在全国开展以大规模边贸为主的对外贸易,创造了“全国边贸看云南、云南边贸看德宏”的辉煌成就,之后国家和省持续加大对德宏沿边开放的支持力度,相继在德宏开放了三个国家一类口岸、两个国家二类口岸、20条贸易通道,设立了瑞丽和畹町边境经济合作区、姐告边境贸易区、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德宏片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瑞丽沿边产业园区等国家级开放平台,成为我国沿边地区拥有各类特殊经济功能区最齐全的州(市),德宏驶入沿边开放快车道。

3

立足区位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扩大和深化沿边开放,大力发展口岸经济,瑞丽试验区地区生产总值等多项指标连续多年位列全国首批3个试验区第一,自贸试验区德宏片区完成134项改革试点任务、20项案例在全国全省复制推广,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突破1200亿元、位居全省沿边州(市)第一,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2.1%,对缅贸易额常年占滇缅贸易额的三分之二。 
成功开行首班西部陆海新通道跨境铁公联运班列,国际航空客货运全面开通运营,跨境农业合作有效促推两国边民持续增收,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试点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与缅全方位多形式交流交往,设立6个驻缅商务代表处,创办了全国唯一的缅文报《胞波》,与缅甸轮流举办了19届中缅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打造了跨喜马拉雅发展论坛、中缅智库高端论坛、中缅胞波狂欢节、“一马跑两国”中缅瑞丽—木姐国际马拉松等区域性国际交流交往活动品牌,与缅甸在教育、卫生等领域开展了大量民生项目,建成一批国门学校、国门医院。

当前,德宏抓规划、抓政策、抓保障、抓招商,从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体系配套、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强化比较优势等全面发力,随着瑞丽沿边产业园建设启动推进,德宏历史性地成为东中部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枢纽节点。

4

4

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边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

德宏州实现了州内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和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农民增收攻坚战,组织干部和农技人员“进村下田”支农助农,健全完善农业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89元,今年截至目前脱贫户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13495元,同比增幅22.9%,排全省第一。建成57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

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如今有两所高校、289所中小学,学前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毛入学率分别提高至93.1%、97.68%、92.02%,德宏成为全国知名高校的优质生源基地。

大力发展卫生事业,代表国家通过世卫组织(WHO)消除疟疾认证,彻底甩掉历史上“瘴疠之区”帽子;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人数、开放床位数分别提高到2.95人、3.75人、7.69张,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村)”。

大力发展科技、文化事业,建成6个国家级综合实验站、4个国家级种质资源库、35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荣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在德宏的土地上创作出《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月光下的凤尾竹》等名曲,傣族孔雀舞、景颇族目瑙纵歌等14项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傣族剪纸、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5

5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绿色生态成为德宏最鲜明的底色

边疆各族群众生态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砍树人变护林员、捕鸟人变鸟导游”的生态保护“石梯经验”和“矿山变青山、矿场变景区”的生态修复“回贤模式”在全国复制推广。大力推进国土绿化,实施城乡绿美行动,广泛开展“绿美德宏、人人植树”,森林覆盖率67.45%、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一年来提升6.15个百分点。

推进美丽县城、美丽乡村建设,建成1个国家级园林城市、19个国家级传统村落,1个省级园林城市、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8个省级美丽河湖,荣获“中国十佳魅力城市”,“中国犀鸟谷”成为全国生态品牌。

生物多样性保护卓有成效,全州已知野生动物1000余种、16种为德宏独有,野生鸟类全省最多、占全国半数,是全国菲氏叶猴、天行长臂猿、犀鸟等珍稀物种种群分布最多的地区,高等植物种类占全国五分之一、39种为德宏独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绿孔雀、彩鹮以及消失90余年的珍稀濒危鸟类黑腹蛇鹈再现德宏,盈江柳安植物在我国首次被记录,16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在央视播出38次。

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全省最优,德宏成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因地制宜壮大“美丽经济”,全省首批91张林业碳票在德宏颁发。

6

6

扛牢为国守边神圣职责

边疆治理加速迈向现代化

不断加强边境防卫、管理和建设,安边、兴边、强边、睦边、控边各项措施多管齐下,有力维护了边境安全繁荣稳定。德宏经受住了处理边境系列复杂问题的考验检验,形成“德宏模式”在全国复制推广。

新冠疫情发生后,全州党政军警民齐上阵、共抗疫,顶住了巨大的外防输入压力、守住了边境防线,实现“零外溢”、“零死亡”,国家工作组评价“为全国疫情防控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国家媒体评价“体现了政治担当”。

近年来,德宏历史性构建管边控边新格局,全面建成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筑牢从边到村、到城、通道、境内外联防一体化“五道防线”,形成扛牢撑稳祖国西南安全防线的德宏“铜墙铁壁”,今年以来侦破跨境违法犯罪案件数、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较疫情前分别下降65.6%、15.5%,毒品案件数近40年来最低,城市污水毒情监测值降至历史最低,实施打击跨境违法犯罪“防偷渡”、“禁参与”、“固网格”、“强打击”、“志愿服务”等专项行动,“有边无防、有边难防”的困境一去不复返。

创新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深化“五户联防、十户联保”,推行“网格化+双积分”制,党员、群众争当守边固防、增收致富、文明守法、防灾减灾的先锋模范,边境村人人成为“放牛也是放哨、耕地也是值守”的守边卫士,“10联户”网格管理、网格群防避险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全域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德宏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在全国交流。

平安法治德宏建设扎实推进,扫黑除恶受全国表彰,建成“傣汉双语调解室”、“金孔雀调解室”等一批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基层法治品牌,边境地区涉外矛盾纠纷多元调处机制在全国推广。“平安德宏”已成为边疆各族群众幸福生活的坚固基石。

7

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千里边疆筑牢党建长廊

各级党组织围绕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改善民生抓党建,加强边疆基层党建,建设以国门党建、“红旗飘飘”工程等为代表的边疆党建长廊,夯实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如今,德宏党组织已发展到5886个,党员77342名。

鲜明树立重一线、重实干、重实绩、重公认的用人导向,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强边固防、经济发展、沿边开放等重点一线锤炼选用干部,推动干部能上能下,敢为敢闯、干事创业的氛围更加浓厚。

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化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兴调查研究,组织开展资源大普查、政策大调研、问题大起底,干部作风全面转变、机关效能全面提升。深入推进“清廉云南”建设系列行动和正风肃纪反腐“雷霆行动”,刹歪风、树正气,惩贪腐、肃流毒,政治生态风清气正。扎实做好强基固本工作,强组织、建阵地、聚人心、固边疆,形成党建人心工程、强边固防“六个一”、党建引领疫情防控、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等德宏党建品牌。

不忘初心忠于党,牢记使命兴边疆
德宏将全面落实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
发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部署要求
聚力“特色兴农、开放兴边、彰文兴旅”建支柱
打造边疆治理现代化标杆
全面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
把德宏建设得更安全更美丽更富饶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德宏篇章

记者:德宏州成立70年来,在保障改善民生方面有哪些成果?


德宏州:

一是基础设施显著改善。高速公路从无到有、直通口岸,率先在全省沿边州(市)中实现“县县通高速”。全州公路通车总里程从1952年的119公里增至2022年的10037公里,100%实现乡镇通油路、行政村通公路、自然村通硬化路。大瑞铁路、沿边铁路加快推进。芒市机场升格为国际口岸机场,开通2条国际航线、21条国内航线,货邮吞吐量、旅客吞吐量在全省排名前列;陇川通用机场建成投入使用,德宏成为全省首个同时拥有民用运输和通用机场的州(市)。“宽带乡村”全面实施,实现5G通信和无线网络城乡广覆盖,宽带网络覆盖率100%。麻栗坝、勐板、勐典等水库建成投入使用,瑞丽江、大盈江等河流治理取得明显成效,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8.42%,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垃圾焚烧发电设施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县级以上城市建成面积达到72.37平方公里,创建1个国家园林城市、1个国家卫生城市。
二是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2653万元跃升到2022年的587.1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2年的2226元增加至33329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87元增加至13175元。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全州15.2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和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2022年全州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4365元,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三是科教事业突飞猛进。着力实施“百年大计”和“科教兴州、人才强州”战略,健全从幼儿园到高校的教育体系。全州中小学在校学生从1978年的136309人增加到2022年的277515人。2022年,全州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93.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7.6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2.02%,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边疆各族群众“有学上”、“上好学”的期盼成为现实。科技事业实现以农业科技为主的大发展,创建1个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和一大批科普示范园、示范村、示范户,科技贡献率持续提高。
四是医疗卫生稳步提升。医疗卫生机构由1978年的164个发展到2022年的547个,专业卫生人员由1978年的1570人增加到2022年的11221人,病床数由1978年的2030张增加到2022年的10160张。人均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8岁增至75.23岁。截至目前,全州建成省级重点专科24个,新建薄弱专科16个。7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基本实现基层群众头疼脑热在乡镇、村解决。
五是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全州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2012年末的60.70万人扩大到2022年末的79.24万人,增长30.54%;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从4.8万人扩大到2022年的7.45万人,增长55.21%。建档立卡贫困户等4类重点对象实现“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2012年以来,累计救助困难群众1942.38万人次,发放困难群众救助补助365.62亿元。完成老旧小区改造421个,棚户区改造20449套,建成保障性住房26699套。全州已建有128个养老服务机构,实现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100%,县级失能照护机构覆盖率达100%,乡镇、街道范围具备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达55%;79家托育机构提供服务,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2.95个,婴幼儿照护者接受科学育儿指导率达75%,“一老一小”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
六是公共文化繁荣发展。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州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三馆”建成投入使用,实现了州、县(市)、乡(镇)、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全覆盖,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9.85%,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9.63%。目前,全州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个;成功申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4项、38项,傣族剪纸和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作为子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建成“七彩云南”德宏国际艺术创作基地,打造了精品舞台剧《刀安仁》、《目瑙纵歌》,拍摄制作《发现德宏》纪录片和《打开世界的门》全域旅游宣传片,出版发行《德宏美丽密码》、《草木记》、《飞鸟集》、《文化德宏》等一系列文艺精品。依托文化魅力,今年德宏成为全网蹿红速度最快的小众旅游目的地之一,上半年接待游客1435.71万人次、同比增长96%,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54.6亿元、增长96.92%。

自贸资讯丨砥砺奋进70年,德宏逐梦开新篇!

点击量:0
2023-09-21
来源: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640

9月20日上午,“砥砺奋进70年·德宏逐梦开新篇”——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在海埂会堂召开,相关负责人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1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总人口132.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45.9%,是团结和睦的大家庭,是和谐美丽的地方、对外开放的前沿、强边固防的先锋。70年来,德宏人民感恩奋进、踔厉奋发,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1

牢记党的关心关怀

衷心感党恩、永远听党话、坚定跟党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云南省委派出民族工作队到德宏指导帮助,提出景颇族、傈僳族、德昂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案,得到党中央批准实施,成为全国民族地区“直接过渡”政策的诞生地。改革开放以来,德宏作为祖国西南边疆地区、南向印度洋最前沿,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中得到快速发展。近年来,德宏组织开展“千堂党课下基层”、“基层大宣讲”等活动,采取“五用五化”、农村“小喇叭”等形式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学习实践,筑牢德宏边疆忠诚于党的鲜明政治品格,全州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

2

矢志不渝谋发展

建成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边疆

德宏州成立以来,大兴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基础设施从公路乡乡通、村村通,到实现环州公路高等级化;电力从3千伏输电线发展到500千伏输电线,成为全省首个、全国第二个农村电气化州(市);以被誉为“亚洲第一拦沙坝”的盈江浑水沟治泥石流大坝、瑞丽江大盈江防洪工程、龙江水库等为代表的水利工程相继建成。

进入新时代,德宏迈上发展快车道,2015年,德宏第一条高速通车,路网、航空网、能源保障网、水网、互联网“五网”建设随之全面加速发力,在全省边境州(市)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如今全州公路总里程10037公里、农村公路8336公里、建制村公路通畅率100%;德宏成为全省首个拥有民用运输机场和通用机场的州(市),芒市国际机场吞吐量位列全省前列;大瑞铁路加快建设,“铁路梦”正在变为现实;水库109座,电站160座,累计外送电力1204亿千瓦时。德宏正成为中缅输油气管道、中缅铁路、公路、航空、电力、通讯等综合立体国际大通道的重要门户枢纽。

产业方面,德宏率先在粮食、蔗糖、电力、边贸等取得突破、不断发展,形成今天农业、工业、旅游业、外贸和进出口加工等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连续22年成为全省唯一粮食净调出州(市),农产品销量位居滇品入沪第一,以鲜食玉米、冬早蔬菜等为代表的冬农产品90%以上远销东部地区,贡米、咖啡、坚果、蓝莓、柠檬、茶叶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不断增强;蔗糖全链条发展走在全省前列,纺织服装全产业链聚集发展,电冶、建材、食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加快壮大;珠宝红木、边关文化、免税购物、观鸟体验、民俗风情、特色小吃、康体养生等成为德宏旅游的靓丽名片。开展“当面见企业”等优化营商环境,中粮、国家能投等大型央企、民企、头部企业、500强企业纷纷入驻,市场主体发展到17.62万户。

2

3

开边境贸易之先河

成为中缅经济走廊门户枢纽

1952年,畹町获准新中国首批国家一类口岸,探索开展边境小额贸易。改革开放初期,德宏就全境开放为“边境贸易区”,率先在全国开展以大规模边贸为主的对外贸易,创造了“全国边贸看云南、云南边贸看德宏”的辉煌成就,之后国家和省持续加大对德宏沿边开放的支持力度,相继在德宏开放了三个国家一类口岸、两个国家二类口岸、20条贸易通道,设立了瑞丽和畹町边境经济合作区、姐告边境贸易区、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德宏片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瑞丽沿边产业园区等国家级开放平台,成为我国沿边地区拥有各类特殊经济功能区最齐全的州(市),德宏驶入沿边开放快车道。

3

立足区位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扩大和深化沿边开放,大力发展口岸经济,瑞丽试验区地区生产总值等多项指标连续多年位列全国首批3个试验区第一,自贸试验区德宏片区完成134项改革试点任务、20项案例在全国全省复制推广,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突破1200亿元、位居全省沿边州(市)第一,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2.1%,对缅贸易额常年占滇缅贸易额的三分之二。 
成功开行首班西部陆海新通道跨境铁公联运班列,国际航空客货运全面开通运营,跨境农业合作有效促推两国边民持续增收,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试点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与缅全方位多形式交流交往,设立6个驻缅商务代表处,创办了全国唯一的缅文报《胞波》,与缅甸轮流举办了19届中缅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打造了跨喜马拉雅发展论坛、中缅智库高端论坛、中缅胞波狂欢节、“一马跑两国”中缅瑞丽—木姐国际马拉松等区域性国际交流交往活动品牌,与缅甸在教育、卫生等领域开展了大量民生项目,建成一批国门学校、国门医院。

当前,德宏抓规划、抓政策、抓保障、抓招商,从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体系配套、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强化比较优势等全面发力,随着瑞丽沿边产业园建设启动推进,德宏历史性地成为东中部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枢纽节点。

4

4

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边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

德宏州实现了州内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和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农民增收攻坚战,组织干部和农技人员“进村下田”支农助农,健全完善农业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89元,今年截至目前脱贫户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13495元,同比增幅22.9%,排全省第一。建成57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

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如今有两所高校、289所中小学,学前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毛入学率分别提高至93.1%、97.68%、92.02%,德宏成为全国知名高校的优质生源基地。

大力发展卫生事业,代表国家通过世卫组织(WHO)消除疟疾认证,彻底甩掉历史上“瘴疠之区”帽子;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人数、开放床位数分别提高到2.95人、3.75人、7.69张,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村)”。

大力发展科技、文化事业,建成6个国家级综合实验站、4个国家级种质资源库、35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荣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在德宏的土地上创作出《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月光下的凤尾竹》等名曲,傣族孔雀舞、景颇族目瑙纵歌等14项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傣族剪纸、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5

5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绿色生态成为德宏最鲜明的底色

边疆各族群众生态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砍树人变护林员、捕鸟人变鸟导游”的生态保护“石梯经验”和“矿山变青山、矿场变景区”的生态修复“回贤模式”在全国复制推广。大力推进国土绿化,实施城乡绿美行动,广泛开展“绿美德宏、人人植树”,森林覆盖率67.45%、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一年来提升6.15个百分点。

推进美丽县城、美丽乡村建设,建成1个国家级园林城市、19个国家级传统村落,1个省级园林城市、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8个省级美丽河湖,荣获“中国十佳魅力城市”,“中国犀鸟谷”成为全国生态品牌。

生物多样性保护卓有成效,全州已知野生动物1000余种、16种为德宏独有,野生鸟类全省最多、占全国半数,是全国菲氏叶猴、天行长臂猿、犀鸟等珍稀物种种群分布最多的地区,高等植物种类占全国五分之一、39种为德宏独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绿孔雀、彩鹮以及消失90余年的珍稀濒危鸟类黑腹蛇鹈再现德宏,盈江柳安植物在我国首次被记录,16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在央视播出38次。

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全省最优,德宏成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因地制宜壮大“美丽经济”,全省首批91张林业碳票在德宏颁发。

6

6

扛牢为国守边神圣职责

边疆治理加速迈向现代化

不断加强边境防卫、管理和建设,安边、兴边、强边、睦边、控边各项措施多管齐下,有力维护了边境安全繁荣稳定。德宏经受住了处理边境系列复杂问题的考验检验,形成“德宏模式”在全国复制推广。

新冠疫情发生后,全州党政军警民齐上阵、共抗疫,顶住了巨大的外防输入压力、守住了边境防线,实现“零外溢”、“零死亡”,国家工作组评价“为全国疫情防控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国家媒体评价“体现了政治担当”。

近年来,德宏历史性构建管边控边新格局,全面建成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筑牢从边到村、到城、通道、境内外联防一体化“五道防线”,形成扛牢撑稳祖国西南安全防线的德宏“铜墙铁壁”,今年以来侦破跨境违法犯罪案件数、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较疫情前分别下降65.6%、15.5%,毒品案件数近40年来最低,城市污水毒情监测值降至历史最低,实施打击跨境违法犯罪“防偷渡”、“禁参与”、“固网格”、“强打击”、“志愿服务”等专项行动,“有边无防、有边难防”的困境一去不复返。

创新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深化“五户联防、十户联保”,推行“网格化+双积分”制,党员、群众争当守边固防、增收致富、文明守法、防灾减灾的先锋模范,边境村人人成为“放牛也是放哨、耕地也是值守”的守边卫士,“10联户”网格管理、网格群防避险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全域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德宏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在全国交流。

平安法治德宏建设扎实推进,扫黑除恶受全国表彰,建成“傣汉双语调解室”、“金孔雀调解室”等一批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基层法治品牌,边境地区涉外矛盾纠纷多元调处机制在全国推广。“平安德宏”已成为边疆各族群众幸福生活的坚固基石。

7

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千里边疆筑牢党建长廊

各级党组织围绕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改善民生抓党建,加强边疆基层党建,建设以国门党建、“红旗飘飘”工程等为代表的边疆党建长廊,夯实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如今,德宏党组织已发展到5886个,党员77342名。

鲜明树立重一线、重实干、重实绩、重公认的用人导向,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强边固防、经济发展、沿边开放等重点一线锤炼选用干部,推动干部能上能下,敢为敢闯、干事创业的氛围更加浓厚。

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化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兴调查研究,组织开展资源大普查、政策大调研、问题大起底,干部作风全面转变、机关效能全面提升。深入推进“清廉云南”建设系列行动和正风肃纪反腐“雷霆行动”,刹歪风、树正气,惩贪腐、肃流毒,政治生态风清气正。扎实做好强基固本工作,强组织、建阵地、聚人心、固边疆,形成党建人心工程、强边固防“六个一”、党建引领疫情防控、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等德宏党建品牌。

不忘初心忠于党,牢记使命兴边疆
德宏将全面落实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
发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部署要求
聚力“特色兴农、开放兴边、彰文兴旅”建支柱
打造边疆治理现代化标杆
全面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
把德宏建设得更安全更美丽更富饶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德宏篇章

记者:德宏州成立70年来,在保障改善民生方面有哪些成果?


德宏州:

一是基础设施显著改善。高速公路从无到有、直通口岸,率先在全省沿边州(市)中实现“县县通高速”。全州公路通车总里程从1952年的119公里增至2022年的10037公里,100%实现乡镇通油路、行政村通公路、自然村通硬化路。大瑞铁路、沿边铁路加快推进。芒市机场升格为国际口岸机场,开通2条国际航线、21条国内航线,货邮吞吐量、旅客吞吐量在全省排名前列;陇川通用机场建成投入使用,德宏成为全省首个同时拥有民用运输和通用机场的州(市)。“宽带乡村”全面实施,实现5G通信和无线网络城乡广覆盖,宽带网络覆盖率100%。麻栗坝、勐板、勐典等水库建成投入使用,瑞丽江、大盈江等河流治理取得明显成效,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8.42%,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垃圾焚烧发电设施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县级以上城市建成面积达到72.37平方公里,创建1个国家园林城市、1个国家卫生城市。
二是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2653万元跃升到2022年的587.1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2年的2226元增加至33329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87元增加至13175元。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全州15.2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和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2022年全州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4365元,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三是科教事业突飞猛进。着力实施“百年大计”和“科教兴州、人才强州”战略,健全从幼儿园到高校的教育体系。全州中小学在校学生从1978年的136309人增加到2022年的277515人。2022年,全州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93.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7.6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2.02%,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边疆各族群众“有学上”、“上好学”的期盼成为现实。科技事业实现以农业科技为主的大发展,创建1个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和一大批科普示范园、示范村、示范户,科技贡献率持续提高。
四是医疗卫生稳步提升。医疗卫生机构由1978年的164个发展到2022年的547个,专业卫生人员由1978年的1570人增加到2022年的11221人,病床数由1978年的2030张增加到2022年的10160张。人均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8岁增至75.23岁。截至目前,全州建成省级重点专科24个,新建薄弱专科16个。7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基本实现基层群众头疼脑热在乡镇、村解决。
五是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全州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2012年末的60.70万人扩大到2022年末的79.24万人,增长30.54%;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从4.8万人扩大到2022年的7.45万人,增长55.21%。建档立卡贫困户等4类重点对象实现“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2012年以来,累计救助困难群众1942.38万人次,发放困难群众救助补助365.62亿元。完成老旧小区改造421个,棚户区改造20449套,建成保障性住房26699套。全州已建有128个养老服务机构,实现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100%,县级失能照护机构覆盖率达100%,乡镇、街道范围具备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达55%;79家托育机构提供服务,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2.95个,婴幼儿照护者接受科学育儿指导率达75%,“一老一小”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
六是公共文化繁荣发展。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州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三馆”建成投入使用,实现了州、县(市)、乡(镇)、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全覆盖,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9.85%,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9.63%。目前,全州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个;成功申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4项、38项,傣族剪纸和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作为子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建成“七彩云南”德宏国际艺术创作基地,打造了精品舞台剧《刀安仁》、《目瑙纵歌》,拍摄制作《发现德宏》纪录片和《打开世界的门》全域旅游宣传片,出版发行《德宏美丽密码》、《草木记》、《飞鸟集》、《文化德宏》等一系列文艺精品。依托文化魅力,今年德宏成为全网蹿红速度最快的小众旅游目的地之一,上半年接待游客1435.71万人次、同比增长96%,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54.6亿元、增长96.92%。